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健康資訊] 內寄生蟲檢驗方法

近年來,寵物預防保健醫學越來越發達,相信主人們都有帶家裡的寵物到動物醫院健康檢查的經驗。有一項相當基礎的檢查項目是:糞便檢查,其目的是希望藉由顯微鏡觀察糞便中的腸胃道寄生蟲的蟲體或是蟲卵,確認寵物是不是有感染腸胃道內寄生蟲。然而,大部分的獸醫師其實都不知道,糞便檢查感染腸胃道寄生蟲的敏感度其實並不高。因此,常發生糞便檢查的結果雖然是陰性,但是預防性投藥驅除腸胃道寄生蟲後,還是發現糞便裡有腸胃道寄生蟲。

帶寵物到動物醫院就診時,第一件事情便是測量體重以及體溫。測量體溫時,利用肛溫套套著水銀溫度計插入寵物肛門內靜置,過了幾分鐘後,將溫度計從寵物的肛門取出,肛溫套上也自然會沾了一些寵物的大便。
獸醫師便是利用肛溫套上沾染的些微糞便來做糞便檢查,其步驟為:將肛溫套上的糞便塗抹於顯微鏡的載玻片上,滴上鹽水後,蓋上蓋玻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確認是否有腸胃道寄生蟲的蟲體或是蟲卵。
利用塗抹法檢驗腸胃道寄生蟲的技術相當簡單,但是缺點就是由於只採取到最外側的糞便,檢體的數量其實相當的少,因此,就算貓咪確實已經感染腸胃道寄生蟲,真正能夠透過塗抹法檢驗出來的準確度(稱之為敏感度),其實相當的低。

較大型的動物醫院或是大學教學醫院,則會採取更準確的腸胃道寄生蟲檢驗方法,分別為浮游法及離心法。




Dr. Adolph及Dr. Little於2011年關於流浪貓感染內寄生蟲的研究*註一,對各種腸胃道寄生蟲檢驗方法做敏感度的比較。
在這份研究中,收容所中的貓經人道安樂死後,全部進行屍體解剖,以肉眼觀察腸道內是否有寄生蟲的成蟲。同時,將腸道中的糞便以上述的「浮游法」及「離心法」做測試,以比較屍體解剖中腸道寄生蟲的盛行率以及檢驗中靈敏度的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對於貓咪常見的貓蛔蟲而言,感染率有41.4%,但這41.4%感染內寄生蟲的貓咪中,透過浮游法檢驗確診的敏感度只有26%,離心法雖然較高一些,但敏感度也只有29%。
對於經由跳蚤傳播的瓜實絛蟲而言,貓咪的感染率是34.5%,但是由於其蟲體較大,會排到糞便尾端的數量相對較少(除非體內的蟲體數量真的很多),因此透過浮游法以及離心法能檢驗出來的比例,都只有0%,以檢驗的敏感度而言其實是相當的低。

其他能夠有效檢驗腸胃道內寄生蟲的方法包括利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或是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直接偵測糞便中的寄生蟲組織,但其耗費的時間長、需時兩到三天,一次也只能對一種寄生蟲做測試,雖然準確性高,但檢驗的花費及時間都遠不符臨床所需,因此目前台灣並沒有醫院使用類似的方法提供相關的檢驗。

由於寵物內寄生蟲的檢查準確率相當低,因此,即使是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無法確診寵物感染內寄生蟲的機會仍然是相當的高。而即使是不外出的動物,也容易因為捕食外在環境的跳蚤、抓咬主人的衣物鞋子等行為,感染到各式各樣的腸胃道寄生蟲。

因此,除了讓寵物做定期的內寄生蟲檢驗之外,為了提供更安全的保障,建議獸醫師將每季定期使用內寄生蟲驅蟲產品(狗狗使用內蟲逃drontal plus/貓咪使用滴即樂profender)為寵物進行內寄生蟲預防計畫,將定期體內環保-驅除內寄生蟲納入動物的年度健康計畫之內*註二,讓您的寶貝享有最高水準的預防保健計畫唷!



*註一  Adolph C, Little S, et al.. Prevalence of Dipylidium caninum and Taenia taeniaeformis in cats, 2011 AAVP abstract.

*註二 ESCCAP Guideline 01, Second Edition, September 2010: Worm Control in Dogs and Cats, p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